坑边闲话:这是一期 B 站专栏,首发在 B 站。还是老样子,最权威版本以本博客为准。自笔者在 2020 年 4 月 3 日发布第一个随手拍摄的视频开始,到 2025 年 5 月 6 日正式达成两万订阅量,笔者足足花了五年零一个月的时间。对于一个不会整活儿的知识区业余 UP 主,这实在是一个很漫长但很有意义的过程。

B 站的朋友们好啊,最近后台提醒粉丝量达到两万,看到这个消息我是非常开心的。

平时每次看到 B 站创作中心右上角的「成为UP主的第 xxx 天」提醒,我都感觉很不可思议,仿佛前几天才上传第一个视频。

恍然间,五年零一个月就过去了。

1. 自媒体成绩单·

如果做自媒体有一个赚钱成绩单,我想我肯定是不及格。

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就是知乎用户。大概是 2019 年的某一天,我在知乎看到一个问题:简中互联网是不是已经彻底沦为垃圾场?(大概是这个意思,反正不是很乐观的描述)

我浏览完几个回答后感觉心里很难过,因为当时我还是一个很正直、很傻瓜的热血青年,尚未经历各种现实的毒打。那时我自信满满地立志要从自我做起,输出有价值的内容,绝不复制粘贴一些无从考证、不可复现的内容。

这世界上最珍贵的「真善美」,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要做到「真」就够了。然而「真」往往是最难的。

  • 买东西时,你会被商家的夸大宣传缺斤短两以次充好等行为欺骗。
  • 上 B 站看攻略时,你也可能会被不良商单所误导。毕竟商业宣传以正面内容为主,如果甲方爸爸不满意,UP 主如何恰饭?

而且笔者发现,在最近两三年,特别是自 2022 年以来,B 站的用户意识形态有一种很不好的变化。这和现在垃圾遍地的知乎差不多,只不过 B 站面临的困境只是看起来更弱一些。

也正是因为这种局面,在 B 站这个「中国的 Youtube」做内容其实很难养活自己。

笔者如何给外国人介绍 B 站

我曾好多次给外国友人说,我们中国也有自己的油管,而且上面热情的年轻人很多,虽然它的体量、国际化比不上油管,但也是很有价值的一个平台。

可是我从来不敢和他们提 B 站投入产出比这个经济话题

或许中国人很勤奋努力,同时也很能吃苦,但是在构建健康可持续的社会秩序这方面(即「造法」能力),旧大陆的某些发达国家确实要更强一些。

我 B 站后台有很多花火咨询,但是和他们用某个绿色小而美软件交流一番之后就能立即得到结论:这家公司对于商业扩张无比饥渴,他们渴求一个洪亮的互联网肉喇叭把他们的产品优势狠狠吹一把,甚至他们都把商单文案给你提纲挈领、写出轮廓了

这好吗?这还好,至少该模式能让经济这个轮子暂时地转起来。

但是这足够好吗?我觉得不够,十分地不够。因为这种模式让创作者失去了创作的意义,反而更像是把自己的账号、粉丝群体借给某家厂商用一用。这是一个负反馈:

  1. 不够好的产品被用户吐槽,将使企业声誉受损
  2. 内容创作者因此被扣上欺骗粉丝的帽子,有可能遭受大规模的网络批评,比如之前某 NAS 事件。
  3. 粉丝被 UP 主出卖,如果买到了不好的产品反而给自己带来麻烦、危险。

基于这种现实考量,我早早就在自己的 B 站签名里声明了暂时拒绝商业合作。然而,有些眼神不好的公关依然不依不饶。我现在最讨厌的就是「合作留 V」这四个字。

或许我没赚到什么钱,但我依然相信做自媒体这件事有更深刻的现实意义。

2. 我为什么还要做 B 站内容?·

起初我这个账号以做硬件开箱、体验为主(绝不敢提测评),因为 2020 年下半年到 2021 年正值我的电子产品添购阶段,那时我隔三差五就会买点东西。所以笔者那些视频基本可以认为是真实体验,因为当时开箱的那些产品我自己都有在用,甚至其中有一部分跟我漂洋过海并一直用到现在。

然而人不能一直买电子产品,就像一个国家不可能一直搞大基建。这总有一个周期。

所以在 2022 年 6 月以后,我就很少做大宗、高价值的产品的体验了。关注我的朋友应该也发现,自那以后我转向软件方面,偶尔穿插一些小物件体验。

此外我也发现,产品体验缺乏数据,主观性太强。而更细致的软硬件乃至系统 benchmark 更难,benchmark 就像魔法水晶球,我们只能通过它看到产品的一部分的情况,至于真实体验是否能符合 benchmark 数据,那就是一个大大的问号了。

举个例子

一个很显然的例子就是 Intel CPU, 我身边很多朋友都知道 AMD YES,但是具体到实际场景,还是换回 Intel. 不是 AMD 不好,而是在某些小众场景 Intel 更有优势,软件兼容性更好。

现在我主要做软件类的教程。软件教学不同于硬件测评,通过搜索资料、学习技能、创造教程,可以反向促使自己多学多看多交流,进而提高自己的知识量。综合来看,这是一个正循环,比此前提到的出租账号做商单更有人生价值。

  1. UP主根据自身需求学知识,解决自己的现实需求,通过教学输出可巩固知识;
  2. 观众可以从内容里学到东西、解决自己的需求;
  3. UP 和观众通过评论区、社群交流,可以互相提高。我特别看重这一点,因为我发现评论区的技术大佬很多,他们曾多次纠正过我的一些错误,也给我介绍了一些新的东西,对此我表示非常感谢。

当然,这个过程也不是十全十美。知识不同于娱乐,知识是需要「被需要」的。如果知识不能被需要,就只能作为理论存在,产生不了价值,更吸引不了受众。而我的知识输出恰恰是以我的现实需要为起点,因此不是所有人都喜欢、都需要。为此我做了很多设计,比如把封面背景色以不同颜色进行区分,每个颜色对应一个独立的主题,目前有以下分类:

  • 雷雳技术:浅蓝色
  • 网络技术:橘红色
  • USB 科技:深绿色
  • 软件教程:深蓝色
  • 电脑装机:橙色
  • 日常生活:浅绿色
  • 苹果产品:黑色
  • 存储技术:浅黄色,目前有 5 期内容连贯的全闪存主题视频以白色为背景色。
  • 显示器科技:灰色

图 1. 我的 B 站视频分类,不同分类对应不同封面图背景色。

3. 要提高视频质量吗?·

我很想,但是水平有限,时间有限,拍摄器材更有限。

我另一个输出平台是我的博客,因为博客是静态的,而且组织起来更容易,所以我基本上可以做到高效率、高质量地输出博客,而且时间成本非常低。

然而视频制作却大有不同,非相关从业者可能很难理解,其实视频的拍摄剪辑是个很复杂的事情

我有一个公式:

投入比率 🟰 拍摄、剪辑、上传投稿所用时长之和 ➗ 视频时长

如果我做一个 20 分钟的视频,只花费 60 分钟就可以呈现给观众,那么这个比率就是 3,这也是我严格控制的一个阀值。

  • 如果这个参数超过 6,就说明我对这个内容投入了很多精力,有可能会影响到我的正常工作、生活。
  • 另外据我所知,一些职业 UP 主的投入比率能达到 40 以上。

目前这种讲 PPT 的形式对我来说是最经济的:不需要提词器、背景光,我只需要写点简单的 PPT 助我把话说清楚即可,必要的技术操作会实机演示。我觉得这些就足够了,真正想学习的聪明观众在听个大概之后再找点文字资料,搞定一切不成问题。

其实我也想过写文案,但是文案写出来再对着念,很像是新闻主持人在念稿子,我自己越听越尴尬。

4. 以后计划是怎样的?·

说实话,我没有什么频道规划。

目前所学也不过计算机 IT 一脉。至于有些我更擅长的领域(熟悉我的朋友应该知道),做成视频可能很难过审。除非另开某平台新号,否则也没有太大动力去做。

技术也不是免审的。存储网络计算,三大领域里网络是我最熟悉,然而网络视频很容易就迈入不可描述的范围。我很清楚我的粉丝群体以软路由爱好者为主,NAS 对他们来说可能只是一个迷你服务器,至于存储技术没什么人在乎。

在这种情况下,我不敢做一些贴近现实需要的网络教程,比如代理、VPS 等话题。

而存储是个比较安全的话题,我希望在未来可以多学多分享。

祝各位朋友一直能保持人生上行,不走回头路。